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书名: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豆瓣评分:7.3分(886人评价)
博主评价:
未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
来自豆瓣读书资源
About Obituary:

国人没有写讣告的习惯,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套用下不同模板,一辈子就交代过去了,这些模板加在一起都不超过五个,而如果要细说模板之间的区别的话,就两种,一种是轻于鸿毛,一种是重于泰山。

2011年12月,我在北京通州的殡仪馆参加一位远亲的葬礼,他是我的三爷爷,在他去世前,我一共见过他三次,算上最后这次遗体告别。

当所有亲友站在告别厅里默哀的时候,殡仪馆工作人员开始以严肃的、缓慢的、不容置疑的声调默背一份悼词。在此之前,他甚至都没有询问过亲友团,这份悼词是否适合我三爷。当偌大的室温不到5摄氏度的告别厅里只能回荡这一种声音时,我真想打断他,告诉他,闭嘴。

我猜,这份悼词是这个殡仪馆仅有的三种悼词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成年女性版和未成年逝者版。

就像填空题一样,只要填上姓名、年龄、户籍,一个人的一辈子就在一份整齐划一的悼词中结束,哪怕他曾经多么与众不同。

对所有人来说,死亡有三个阶段,临近时的恐慌、到来时的平静和离去后的怀念。前两个阶段由死者和家人共同面对,最后一个阶段则需要家人独立完成,悼词或者讣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那一份属于他或者她的悼词,即便是死亡也会变成遗憾。

因此,一位讣告作者要做的就是以独立第三人的身份询问死者生前的过往,找到他生命中的关键时刻,找到他性格中的闪光点,无论那是代表美好还是黑暗。一份讣告,不是满篇的溢美之词,而是一份真实的还原。这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另一个角度的理解。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he Dead Beat: Lost Souls, Lucky Stiffs, and The Perverse Pleasures of Obituaries,最后的Perverse Pleasures of Obituaries一下子让作者矮了半截,但我真心不认为,以撰写讣告为乐是多么“不正当的乐趣”。

他们只是在认真还原死者的经历,喜其所喜、悲其所悲,正是因为讣告作者的存在,才让死亡能够在完美中结束。

据我所知,除了殡仪馆有悼词以外,一些媒体也会准备一两个专栏留给死去的人,但这种专栏写作,在国内既没有专门的记者负责,也没有一个写作的路数,更多情况下不是讣告,而是“关于那个人的随想”,只是那个人恰巧死掉了。在这种讣告中,无论是讣告作者还是那位恰巧死掉的人,都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而已。

About Writer:
Marilyn Johnson,一位讣迷,最近出的一本书是《This Book Is Overdue!》,Twitter:twitter.com/marilynajohnson,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人。

About website alt.obituaries:
打开这个网站,差不多全世界的讣迷都在上面,一共7000多个。

他们讨论下个星期谁将活到80、90、100岁,以便提前准备好(或者已经准备好但需要update一下)一份到时能精准发布的讣告;他们呈现精心准备的各种讣告,无论对方是名人还是热衷种出一百多种不同土豆的农场主;他们也关心发生在地球另一头的劳工权益,例如讨论最新一期《纽约时报》对Apple在中国代工厂工作环境问题的报道。

当一个知名人士在他们的预料中如期死掉的时候,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当获知Demi Moore因吸入某种东西而被急救后,一帮人热心嘀咕到底是不是大麻;当知道同行去世或者911灾难发生时,他们也会痛哭流涕。

Links:
1、Discussion Group: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obituaries/topics
2、Apple Production in China:http://groups.google.com/group/alt.obituaries/browse_thread/thread/7a6350d3fe63e0bc/b5a13a67d31f6638#b5a13a67d31f6638


话题:



0

推荐

徐超

徐超

3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科学记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