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是民国时期《纽约时报》驻中国的首席记者。
初到时是1926年,孙中山刚刚逝世,留下的是一个内战迭起、列强割据的中国。
在阿班眼里,这个中国的首都是一座“满是尸体的城市”,上海则是“全世界最脏的地方”。离开时是1940年,卢沟桥事变已过三年,日本成为中国的头号公敌,而其他列强却只以看热闹的心态静待结果,等来的却是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
他热爱着中国,“透过这一切,是活生生的生活,是激动人心的意图,是生命力,是进取心。一个人口众多而古老的民族正在崛起,满是怨愤与狂热”。
15年间,阿班被在华的各国政界名流视为座上宾、眼中钉,这一切皆源于他所秉持的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和对人际关系的精准把握。
南京政府曾下令所有政府官员不得接受阿班的采访,时任驻美国大使更曾走进《纽约时报》的大楼要求主编撤回阿班,然而不久,阿班就优雅地现身宋美龄的下午茶会,之后,又成为第一位获知并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不仅是政治家,军人、商人、士兵、老百姓,甚至饥荒中的难民都是他的采访对象。
简短为好,因为下面会有很长的内容,共享一些自己觉有有意思的段落,准备买书的同学就不用读了:
1、在被聘用为《纽约时报》的驻华记者时,时任总编给他发来了简明扼要的指示,这些新闻准则今天仍通用并应被牢记:尽一切可能接近事实真相;即使是美国有错,也要揭露事实;避免对事实作评论,因为“这是社论版的工作”;若认为故事内容美联社可能已发过通稿,就不必再花钱去复述;若对某事存疑,宁可不写,除非存疑的原因本身就是新闻;还有,“宁可不发消息,也不要发了错误消息后,再去更正。”
2、因为阿班的报道触动了南京政府,所以时任中国驻华盛顿公使伍朝枢找到了《纽约时报》出版人奥克斯,“擂着奥克斯的桌子道,用不着出示任何证据,作为中国的外交官,(让阿班撤回美国)凭他一句话足矣”。……奥克斯也发火了,下令将中国公使逐出办公室,并在十四楼当着中国公使的面对管电梯者说,从此以后,不许伍博士在大楼的十四层走出电梯一步。
3、美国政府也拒绝将阿班逐出中国,“《纽约时报》则不仅重申拒绝将我调任它国,还以其行动之迅捷,态度之坚定,告诉我并告诉南京,我已获得报社的无条件支持及信任。”
4、阿班的报道涉及到共军的很少,几乎没有,原因不知。
5、中国官员拒绝见我,也不予我任何新闻。而日本官员一见有新闻,便设法让我知道。当然,对于源自日方的消息,我总要仔细核实。对于那时在华的日本官员,出自公道,必须说明,1937年前,试图以假新闻蒙骗我,从而损中国以利日本的事,只发生过两起。
6、在中国采访时,如遇到特殊情况,电报线不通时,美国海军坚挺可以用舰上的无线电报处理新闻稿。
7、作为张学良的朋友,阿班早在1926年就注意到张对南京政府的抨击,而南京政府也对张的抨击完全知晓。
8、“让外国记者深感不便的是,中方电检人员长年隐身幕后,默默无闻。记者若想登门拜访,请教渭河某些新闻不得报道,则永远不得其门而入。他们也从未向记者们颁布过规章制度。”
9、对于中日双方的塘沽会议,阿班有一节特写式的描写。“在污秽不堪的小港塘沽,我目睹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不久,窗帘紧闭的车厢里,鱼贯走出一群中国高官。由于日方不提供任何车辆,他们只得在塘沽的窄街上步行。……迎接他们的日本官员个个经过精心挑选,以确保级别都低于中方代表”。
有趣的是,跨越了那么多年代,今天的新闻审查制度与当时的新闻审查制度十分相似,相似的还有当权者对新闻的态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