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类是否也在使用费洛蒙的争议仍在继续。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潜在的惊奇
【徐超】有一种东西,近些年开始逐渐在性用品商店成为畅销品,就连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都在向它“致敬”。它就是费洛蒙(pheromone)。
虽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这个名词及其内在涵义仍然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却一点都不能阻止这个概念的流行,尤其在网络上。
两性吸引之源
1959年1月,德国科学家皮特·卡尔森和马丁·鲁施针对同一物种个体之间分泌的用于交流信息的化学物质,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费洛蒙。这一名词所表达的内容,既不同于当时已经存在的外激素,也不同于广为人知的荷尔蒙。
外激素是在1932年由生理学家法兰克福·贝特提出的一个更为广义的名词。它涵盖了许多种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交流或者吸引,泛指被动物们分泌到体外,并能够被其他动物感知的激素。
但是,卡尔森和鲁施想要一个范围更窄的概念。这个概念所定义的范围,是同种物种之间动物交流所分泌的化学物质,起到互相吸引的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由很小的分子组成,能够随风飘散,以空气为介质进行传播。这种化学物质可能由多个器官分泌,而不是像荷尔蒙,只局限于内分泌腺。
于是,他们“发明”了新的词汇——费洛蒙(pheromone)。这个词的一部分来自希腊语的pherein,意为转移;一部分来自hormōn,意为兴奋;在最后综合了外激素ectohormone一词后,费洛蒙遂告诞生。
实际上,卡尔森和鲁施还不是费洛蒙的真正先驱,他们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费洛蒙的真正拓荒者是卡尔森的同事——阿道夫·布特南特。
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注意到,母狗的分泌物会对公狗产生吸引力。1871年,达尔文就在一本著作中提到:两性之间,除了通过视觉和声音的互相交流,可能还通过一些神秘的化学信号互相吸引。
描述最为详细的,还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19世纪70年代,他在其著作中就描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雄天蚕蛾会围绕着藏在铁丝网后面的雌天蚕蛾飞舞,却对关在玻璃杯中的雌天蚕蛾熟视无睹。很显然,天蚕蛾不是靠视觉来吸引彼此。那么,是什么替代视觉来帮助天蚕蛾传递“爱情”的信号呢?
在这个问题被提出近90年后,1959年,布特南特在其论文中给出了答案——蚕蛾性诱醇,一种用于蚕蛾之间的性费洛蒙。
当然,布特南特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才给出这一结论的。因为在实验过程中,经过分离、确认、合成、活体再确认这四个步骤,布特南迪才最终在实验室中证实了费洛蒙的存在。这一发现,也标志着现代费洛蒙研究的开始。
卡尔森和鲁施是有远见的,因为他们注意到,费洛蒙这个词很有可能被应用于很多物种,包括鱼类、水下甲壳类、陆地哺乳类和昆虫。他们预测,费洛蒙不仅可以通过嗅觉产生作用,还有可能直接作用于大脑或其他组织。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预测都已经被证实。对此,卡尔森和鲁施大概也会感到吃惊。
争议费洛蒙
自从1959年费洛蒙的概念被提出后,一系列分子都被确认为是费洛蒙。这些分子囊括了从低分子量甲酸到多肽的任何分子。
而且,很多费洛蒙(包括大多数飞蛾分泌的性费洛蒙)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以精确比例混合在一起的许多分子。
在自然界中,费洛蒙普遍而多样存在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鱼类性费洛蒙的进化过程为例——很早的时候,即将产卵的雌鱼会分泌一种性荷尔蒙,而雄鱼会因为荷尔蒙的原因,本能地追逐雌鱼。在这场追逐的游戏中,只有最敏感的雄鱼才能获胜。
经过若干代的进化和自然选择,雄鱼的追逐能力和敏感度逐渐加强,而雌鱼所分泌的性荷尔蒙也得到了进化,最终形成了性费洛蒙。
当然,费洛蒙也可能被其他物种利用。例如,某些种类的兰花会通过释放一种混合物,来吸引雄性昆虫传播花粉,这种混合物正是模仿了雌性昆虫的性费洛蒙。这种模仿十分逼真,以致受骗的雄性昆虫往往会在花朵上射精。
对于费洛蒙的研究并不总是这样顺利的。在针对哺乳动物费洛蒙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历了几个充满矛盾的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哺乳动物费洛蒙的研究者们认为,“费洛蒙”这个词不应被用来表示哺乳动物的化学信号。因为,哺乳动物的费洛蒙必须是更为复杂而且是高度变化的,这样才不会被其他物种轻易模仿。因此,某些哺乳动物的费洛蒙需要加以学习才能被识别,或许并不符合卡尔森和鲁施对费洛蒙的定义。
一些研究者甚至怀疑,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是否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气味或者化学信息,就改变他们的行为。直至今日,在此领域的争论仍然在继续。
牛津大学教授特里斯特拉姆·怀亚特在2009年1月1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表示,他现在也认为某些变化的气味并不是费洛蒙。但他同时强调,哺乳动物用于传递信息的特异性的小分子确实符合传统的费洛蒙的定义。因为一些哺乳动物——包括大象和老鼠——的费洛蒙是以尿蛋白质形式而存在的。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分子生物学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哺乳动物能够分泌并利用费洛蒙。但是这些研究人员也提出,费洛蒙是被一个专门的系统探测到的,这就是犁鼻器(VNO),而不是靠鼻子闻出来的。
这个观点的提出,可能是因为小鼠的部分费洛蒙是由犁鼻器来接收的,且小鼠是被广泛应用的模型。但人类并没有犁鼻器,所以这一观点也许并不准确。
期待突破
不过,在牛津大学教授特里斯特拉姆·怀亚特看来,人类是否有犁鼻器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通过行为研究学还是神经生物学,科学家都已发现,对于啮齿类动物来说,来自于犁鼻器以及嗅觉系统的信息,都会在大脑的某块区域中整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最为人所关注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有没有费洛蒙?
在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中,周迅扮演的女主人公有这样一段独白:人类被异性的味道吸引,使神经受到影响,产生一种很特别的兴奋感。这种很特别的兴奋感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情,从体内散发出爱情的味道,它的真正名字叫费洛蒙。
当然,这段独白充斥着对费洛蒙的曲解和夸大。因为迄今为止,科学界仍然没有最后确认,人类是否在使用费洛蒙。
怀亚特认为,人类是哺乳动物,所以很可能也在使用着费洛蒙。
腋窝是费洛蒙来源的首要目标。人在青春期时,腋窝散发出的气味随着身体的变化而改变。但是,无论是人类的行为还是释放出的化学物质都十分复杂,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只是开始。
2008年9月,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在《自然—遗传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确定了一个可能与费洛蒙有关的基因。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会打开人类费洛蒙研究领域的一扇新的大门。
尽管对于哺乳动物费洛蒙的研究眉目还不十分清晰,但人类已经学会利用费洛蒙来改变一些事情。例如,利用费洛蒙来杀死害虫,这也是最环保方法。
费洛蒙可以被用来引诱害虫陷入死亡的陷阱,也可以让雄性害虫混乱而无法繁殖后代。同时,费洛蒙的高特异性和低毒性能让生态系统保持完整。
未来,在人类费洛蒙领域的研究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新的避孕药,闻一闻就能实现避孕。不过,用费洛蒙制成的让人无法抗拒的“迷魂汤”很可能并不会出现,因为人类的行为模式是如此地复杂。
无论怎样,对人类费洛蒙的研究都会带来更多惊喜,或者说惊奇。■
原文链接:
大年初二,在唐山家中写的稿子,写到凌晨1点半的样子,第二天早上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初六回到北京才好了一些。文章写得还不赖。呵呵。
提前一周送给要过情人节的男人和女人们!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