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27期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5日
赵保路和他的茶质滤嘴被誉为“可能改变烟草历史”,但也有多位专业人士对其研究成果表示质疑。人类关于戒烟新方法的探索,能否最终获得成功?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徐超
尽管实验去年就已结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保路研究员每天仍会接到几个求助电话。一些吸烟者的家属,或者是打算戒烟的吸烟者,都想向他要一种被称为“茶质滤嘴”的戒烟工具。
2010年5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赵保路及其同事关于茶质滤嘴的研究论文。论文称,茶质滤嘴可明显降低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而吸烟志愿者使用茶质滤嘴三个月后,吸烟减少量也可多达91%。
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当期杂志配发了两篇评论,将上述研究誉为“一种简单且有革命性突破的戒烟方法”,“一项可能改变烟草历史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这份严肃学术期刊而言,此举实属罕见。不过,也有多位控烟人士对此项研究提出了审慎的质疑。
几乎完美的数据
赵保路对吸烟危害的研究始于1988年。他试图用茶叶中好的成分去除吸烟产生的自由基,从而达到减少危害的目的。烟草点燃之后,在800摄氏度高温下产生的自由基粒子,很容易结合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对细胞膜、酶、DNA和蛋白质都有很大损伤。
最初,赵保路将茶叶成分中抗氧化性最强或者说去除自由基作用最强的茶多酚放到滤嘴之中。这种新的香烟被命名为“低毒低自由基香烟”。
1995年,赵保路还与北京卷烟厂的合作者共同为此申请中国专利。同年12月,北京卷烟厂的“低焦油中南海”香烟通过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的产品技术鉴定。
然而,从后来长期的使用情况来看,这种香烟与其他很多类似的香烟都未达到减少香烟危害的目的。由于其口味淡了不少,很多吸烟者的吸烟量反而增多。
试图从技术上寻找有效戒烟途径的,不仅有赵保路这样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包括一位民间科学家——梁永林。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那篇论文中,梁永林是作者之一,标注的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但实际上,梁已处于无业状态多年。这位早年经营海洋养殖发家的民营企业家,认定茶叶能够去除烟瘾,并把全部家产投入到相关研究。他听说赵保路的研究以后找上门去,两人相见恨晚。
在反复实验之后,他们最终找到了茶氨酸——另一种不同于茶多酚的茶叶成分,据说可以减少老鼠“烟民”的烟瘾。
接下来,他们与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合作,开展了含有茶氨酸的茶质滤嘴去除烟瘾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分为两批,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进行。
第一批临床实验募集了100位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吸烟者,其中70位志愿者被选到最终的双盲实验之中,即志愿者在自己和医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随机分到吸普通烟的对照组和吸茶质滤嘴香烟的组。研究人员称,志愿者试用茶质滤嘴两个月后,吸烟量减少约56.5%,其中31%减少到零。
第二批临床实验募集了70位年龄在30岁至65岁之间的男性吸烟者,其中59位具有较长吸烟史和较强烈戒烟欲望。使用茶质滤嘴一个、两个和三个月后,这些吸烟者每天的吸烟量分别减少约48%、83%和91%。到实验结束时,这些吸烟者平均每天的吸烟量由原来的约24支减少到约3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刘扬和杜立波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称,“使用茶质滤嘴可以达到良好的戒烟效果, 而且茶质滤嘴易于替代原有的香烟滤嘴,方式简单,价格便宜,非常适合于普及广泛受众,能达到高效的戒烟效果”,“几百年来吸烟成瘾和吸烟危害的历史可能因为这项研究成果而改变”。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健康也发表评论称,赵保路研究组开发了一种简单且有革命性突破的戒烟方法,推广茶质滤嘴对人们的健康、经济(尤其是烟草行业)以及环境都有积极的作用。
质疑之声
23岁的王川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一名保安,以前每天要抽掉一包香烟。2008年,他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第一批临床试验。
根据王川的描述,茶质滤嘴对他确有一些效果。在没有使用茶质滤嘴之前,他每天早上起来咳痰,痰的颜色是黑灰色的。用了茶质滤嘴之后,感觉烟没有那么大的劲,痰的颜色慢慢变得干净了很多。现在,他早上很少咳痰,平常都不怎么抽烟了。不过,王川说现在一抽烟就晕,感觉头胀、头疼、难受,而这些感觉在使用滤嘴之前没有出现过。
33岁的北京商人陶征也表示,在没有使用茶质滤嘴之前,他有咽炎和口腔的问题,而现在好多了。他没有指望茶质滤嘴帮助戒烟,主要是想减少香烟危害。这样,当他在办公室和家里抽烟的时候,可以减少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危害。
这位志愿者的吸烟量从每天一包半减少到每天一包。陶征说,他试过进一步减少烟量,但要不停地吃东西来缓解烟瘾,身体会因此发胖。
在第一批志愿者中,37岁的军人傅大军也是希望减少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和陶征一样,傅大军每天的烟量没有减少,而且,他对茶质滤嘴产生了依赖,如果不用茶质滤嘴就“感觉烟呛人”。
身为研究人员的陶然也使用茶质滤嘴。他的烟瘾不大,现在他每天还是会抽上四五支,但好多天不接触烟都不难受,有时候去国外开会,半个月可以不接触香烟。只是,他现在一定要使用滤嘴,因为突然不用会觉得难受,血压猛然升高,三五分钟之后手心出汗。
陶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使用茶质滤嘴之后吸烟者对于尼古丁的耐受性降低,因此,突然吸烟和不用茶质滤嘴所吸入的大量尼古丁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应。
他和赵保路持同样的观点,茶质滤嘴没有副作用,“中国人喝茶很多的,安全”。
不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副主任姜垣说,喝茶和把茶叶成分放在香烟滤嘴之中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前者是进入肠道系统,后者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进入大脑,其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均不相同,作用对象也不相同。在没有科学证据之前,用“喝茶不会有副作用”来说明“茶质滤嘴也不会有副作用”很难说得通。
此外,对于赵保路等人的研究结果,多位专家直言“数据难以置信地完美”。
长期致力于控烟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宜群对本刊记者说,第二批临床试验并未遵循双盲试验的原则,而且选取的志愿者是有着强烈戒烟欲望的吸烟者,未能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很难用于说明茶质滤嘴在正常人群身上的使用效果。
陶然也承认,第二批59名志愿者是高血压、心脏病、肺等组织和器官存在问题的人,他们对健康非常重视,戒烟意愿也更为强烈。
耐人寻味的是,赵保路和陶然等人合著的那篇论文回避了这一情况,称这59个人都是“健康吸烟者”。
更多的疑问存在于第一批志愿者的人数身上。按照论文的描述,有70名志愿者被选用参与实验。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陶然表示,对照组的人数其实有80多人,吸茶质滤嘴香烟组的人数则为100多人。这意味着,论文给出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有100多人的“缺口”。
对于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陶然解释说,第一批志愿者主要来自部队的年轻士兵,通过政治动员来参与实验。由于茶质滤嘴的“烟劲差了很多”,一部分吸茶质滤嘴香烟组的士兵自动退出了实验;还有一部分属于对照组的士兵,则自行换用了实验所选牌子之外的香烟。这两部分人群均并未被记录在最终的实验结果之中。
但多位专家认为,按照普遍接受的学术规范,这些情况也应该被记录下来,并加入到最终的统计结果之中。
对于论文中的不严谨之处,同是论文审稿人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健康说,这项研究仅仅是初步,并非结论性研究。
最好的控烟方法
烟草的消费量之大和危害性之深,不言而喻。仅在中国,就有3.5亿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在100万以上。因此,寻找到适宜的戒烟技术,是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的梦想,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但这条道路甚为崎岖,至今未能出现一种堪称完美的戒烟方法。
烟草依赖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有证据显示与尼古丁受体上调和多巴胺能通路发生功能性改变有关。从点燃香烟吸上第一口到尼古丁进入人体到大脑,只需要7秒。随着吸烟时间的增长,吸入的尼古丁越多,大脑产生的尼古丁受体就越多。“这些受体就像小狼一样,”姜垣说,“‘小狼’越多,人体对尼古丁的需求就越大。”
尼古丁替代疗法(NRT)正是针对尼古丁成瘾而发明的戒烟药物。人们期望,以非烟草的形式,用小剂量和危害较低的尼古丁制剂,来取代烟草中的尼古丁。不过,尼古丁替代疗法存在诸多局限,如尼古丁进入吸烟者的静脉而非动脉,远不及吸烟所带来的快感,加上可能带来口胃刺激、腹泻、失眠等多种副作用,因此并不太受吸烟者欢迎。
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新的戒烟药物,包括直接作用于“小狼”的药物——由推出“伟哥”的制药巨头辉瑞所研发的伐尼克兰。伐尼克兰也能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减少尼古丁与这个“小狼”结合的机会,从而使患者体内多巴胺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避免了戒烟过程中因多巴胺水平过低而产生的吸烟渴求和戒断症状。有统计称,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只有5%至7%的吸烟者能够成功戒烟;尼古丁替代疗法可以帮助15%的人成功戒烟;使用伐尼克兰戒烟成功率可以达到50%以上,中日友好医院的统计数据甚至高达80%。不过,伐尼克兰的副作用一直饱受批评,因为部分使用者会出现严重抑郁的症状,美国更曾出现自杀病例。
赵保路认为,他的茶质滤嘴研究将开辟一条戒烟新路。尽管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他已经在和一些企业进行接触,希望推动茶质滤嘴的产业化进程。
但有专家担心,在戒烟效果和安全性没有足够证明和接受审查之前,贸然产业化有“钻政策漏洞”之嫌。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并未把所有戒烟产品都列入审查范围。曾经因为夸大宣传而被媒体曝光的所谓戒烟替代产品“如烟”,就钻了这个空子。姜垣告诉本刊记者,茶质滤嘴的作用相当于药品,但根据现行的监管规定,它既不属于药品,也不属于食品,所以无需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就可上市销售。
在姜垣看来,最好的控烟方法就是不吸烟,而这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
0
推荐